我是2024级健康管理02班孙苗苗,我在7月16日参加了西孙楼村的义务活动,村里的变化总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传来,却从未有过真切的触摸。机缘巧合下,我成了村大队部的一名临时帮手,这段日子,让我对“家乡”二字有了新的注解。
大队部是村里的“神经中枢”,是政策传达、便民服务、村民议事的重要场所,可连日来的阴雨和忙碌,让这里积了些灰尘。我们分工明确:有的拎着水桶擦拭门窗桌椅,将宣传栏上的旧通知细心撕下,换上最新的惠农政策海报;有的拿着扫帚清扫院落,把角落里的落叶、杂物归置;还有的蹲在地上用抹布擦净瓷砖缝隙里的污垢,连会议室的座椅套都拆下来清洗晾晒。
我主要协助开展信息登记工作。村民来办理事务、参与活动时,我要仔细核对身份信息,在表格与手机系统里准确录入。遇到不太会操作手机的老人,耐心帮他们提交线上申请,碰上对政策存疑的乡亲,就找村干部一起答疑解惑。
在大队部,我见过为土地流转事宜反复沟通的村民,也参加过反诈宣传的筹备。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实则关乎乡亲们的生活。每次帮村民解决一点小问题,看到他们舒展的眉头,我都真切体会到基层服务的价值。
我借助手机与纸笔,认真梳理信息、录入数据。这些看似平凡的任务,实则串联着村民的生活点滴。从协助整理资料,到参与政策宣传筹备,每一次敲击屏幕、书写记录,都是在为乡村事务有序运转添砖加瓦。
基层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乡土的脉搏。在大队部的时光,褪去了校园的青涩,教会我们用耐心和细致,去回应家乡的需求。这一抹志愿红,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我们以微薄之力,书写对家乡的热爱,也在服务中收获成长,明白乡村振兴的路上,青年从不是旁观者,而是可以扎根、可以发光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