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统战部
如何服务科学发展以及实现自身科学发展是统一战线的重大课题。复旦大学教授林尚立在《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实践》一文中,提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最根本的就是适应科学发展时代的内在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战略与策略、平台与路径、体制与机制。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中国共产党要适应中国科学发展的新形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其自身也必须实现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统一战线工作所具有的民主、团结与联合的政治功能正是科学发展形态所需要的。面对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科学发展的新形态,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统一战线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工程,寻求新发展。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使命意识:从政党领导到国家整合。在执政条件下,政党领导与国家建设有机统一,互为前提。因而,统一战线在服从于党的领导的同时,也必须很好服务于国家建设,并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将其有效地嵌入到国家的组织和运行体系之中。统一战线服务国家建设的战略基点,就是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社会的国家整合,以提高社会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国家制度协调与整合社会的能力。为提高社会各方对国家的认同,统一战线必须从建构人民统一体的高度,积极促进人民内部各阶层、各团体的相互认同与互相团结;为提高国家制度协调与整合社会的能力,统一战线必须通过其组织和制度的力量,优化政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优化立法与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第二,拓展战略半径:从精英凝聚到大众关怀。党凝聚社会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基层组织凝聚社会大众;二是统一战线凝聚社会精英。两个途径分工明确,共同作用。但随着现代化深入和城市化的拓展,社会结构趋向多元化与扁平化,政党与政府更加直接地面对大众社会。在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条件下,大众是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所在,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所在。统一战线的战略半径,就不能局限在社会精英的凝聚上,必须拓展到社会大众的关怀上。对统一战线来说,凝聚社会精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凝聚的精英以关怀、凝聚和带动整个大众社会才是根本。
第三,丰富工作层次: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组织。在既有的逻辑中,统一战线工作主要做代表人士的工作,工作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代表人士或精英分子的个体上。然而,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获得自主的社会个体日益重新组织化的今天,统一战线必须丰富其工作层次,将工作的关注点从代表人士的个体扩展到各种有影响的社会组织。通过代表人士凝聚不同的党派与阶层,通过社会组织凝聚不同的社会群体与界别,从而使我们的统战从点的统战拓展到面的统战,从平面统战拓展到立体统战。
第四,放宽聚焦视角:从资本力量到知识力量。科学发展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发展形态的变化,而且意味着社会权力重心的转移,即从资本移向知识。为此,统一战线的战略视角,也必须从聚焦资本力量放宽到知识力量,从而把做代表人士的工作,有效集聚知识的力量为科学发展服务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战略重点。当下,知识分子的群体不论在层次上、还是在类型上,也日益多样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同时也有许多新的空间,对统战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战略重视,策略有效,统战在其中的战略空间还是很大的,创造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第五,走出路径依赖:从民主程序到程序民主。民主与团结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在要求。工作程序本身的民主程度,直接决定着统战的影响力与有效性。统一战线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民主程序,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正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还有待完善一样,统一战线的民主程序也还有待完善,例如,统一战线中坚持领导权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随着民主资源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加重要,其影响也越加深入,统一战线的民主程序的完善程度也就越加深刻、越加直接地影响到统一战线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此,在促进统一战线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走出传统的路径依赖,优化统战工作各方面的程序,提高程序的民主含量和民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