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刊发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思政教育工作经验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量:

9月10日,《经济日报》7版刊发题为《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创新“四联”思政教育模式 推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稿件,详细介绍学院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及相关经验和成效。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紧扣新时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构建“校村联建、校企联动、校政联创、校际联享”的“四联”协同育人机制,着力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困境,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理论走向实践,显著提升育人实效,为职业教育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泰护样本”。

校村联建 乡野课堂培育仁心学院以“双护理”党建品牌为引领,与20余个乡镇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造校村融合育人新生态。依托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创新实施“晨间诊疗—午间劳动—夜间讲堂”三维实践体系:学生在晨间健康服务中感悟医者使命、在午间农田劳作中锤炼实干精神、在夜间聆听老党员及村医故事中筑牢职业信仰。学院团委联合地方团组织,常态化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及节日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惠民实践,温暖社区老人,深化学生对职业价值的感悟。社区大厅、田间地头、村民广场均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2名同学连续6个月义务服务贫困患者的事迹荣登“山东好人”榜,成为校村协同育人成效的有力印证。校企联动 临床一线淬炼匠魂学院深化“双元育人”改革,与90余家医疗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师资共培、资源共用、人才共育、科研共享、文化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思政教育被有机嵌入学生实习、临床实践、技能大赛等关键环节。护理系“银龄关怀”项目组织学生为300余位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伦理的有机统一。学生在上海长海医院首届“春蕾杯”护理实习生知识竞赛中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展现了思政引领下的育人成效。

校政联创 文化沃土厚植情怀学院积极拓展思政教学空间,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社会。组织学生走进泰安革命烈士陵园、岱庙、美术馆、泰山秀城等地,并与相关单位共建校外教育基地。泰山石刻、绳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被创造性转化为家国情怀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数据显示,参与红色研学的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职业伦理认知度显著提升。同时,学院强化校政融合,与岱岳区相关部门合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除开展集体备课外,还联合开展“大手拉小手 诚信接力行”主题活动,构建诚信教育链条;联动角峪镇开设“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延展学生自我教育空间。

校际联享 智慧赋能浸润无声校内思政教育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VR学习基地让学生足不出户接受沉浸式红色教育;生命科学馆以创新形式生动开展“敬畏生命”教育;校史馆有效传承弘扬学院优良传统。专业课严格落实“首课思政负责制”,建成近400个校内思政案例库。学院坚持文化润校,构建起以医护医药文化为核心,融合医学人文教育、药草文化景观、“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校史文化及泰护文创产品的特色文化体系。对外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牵头实施泰安市青春健康教育大学生公益宣讲暨“生命之光”项目(国家计生协会立项),通过“大学生教中学生”实现生命教育的朋辈传递;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与岱岳区内多所中小学协作,促进资源共享与智慧碰撞。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四联”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了机制创新突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模型。在主体上,从“学校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大合唱”,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合力;在空间上,打破传统教室界限,拓展至田间、医院、企业、场馆、云端等多元场景;在方法上,摒弃传统理论灌输,转向沉浸式体验,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效。这一模式以德技并修为核心,通过校村、校企、校政、校际协同,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升育人实效,为职业教育思政改革打开新思路。



供稿部门:宣传处

编辑:张超

初审:巢晶

复审:胡少霞

终审:张延龙